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...

56
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Chapter 11 Dept. of Micro & Imm,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 www.med126.com

Transcript of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...

Page 1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

Chapter11

Dept. of Micro & Imm,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2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QQ::为什么需要APC存在?

初始T细胞的完全活化需要两种活

化信号的协同作用。“双信号”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3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4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5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抗原提呈细胞 (Antigen-presenting cell, APC)

§1 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与特点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6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APC 概念

能够加工、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,在机体的免疫识别、免疫应答

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。

APCMHC分子

T cellTCRAg肽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7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w

ww

.med126.com

Page 8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专职性APC

特点:表达MHC-Ⅱ类分子

非专职性APC (non-professional APC)

内皮细胞、成纤维细胞、上皮细胞等;

单核/巨噬细胞 (Mo/MΦ)

树突状细胞 (DC)

B 细胞

(professional APC)

APC 分类

APC

以及表达MHCⅠ类分子的靶细胞(肿瘤

细胞、病毒感染细胞等)。w

ww

.med126.com

Page 9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Figure 6-10

Professional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

They are dendritic cells, B cells and macrophages

They express high levels of MHC I and II molecules

They express co-stimulatory molecules (e.g. B7)

They are differently distributed in lymphoid tissues (LT).

Dendritic cells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initiation of T cell activation in lymphoid tissues.

Only these cells express B7w

ww

.med126.com

Page 10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w

ww

.med126.com

Page 11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

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* 体内功能最强和最重要的 APC;

* 能显著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。

—DC是机体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。

一、树突状细胞(dendritic cell, DC)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12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1、根据来源分类

髓系DC(Myeloid DC):来自髓样干细胞

淋巴系DC (lymphoid DC):来自淋巴样干细胞

(一) 类型与特点

“经典的”DC,主要参与免疫应答的诱导

与启动。

浆细胞样DC(pDC),通过分泌I型IFNIFN而参

与抗病毒固有免疫。w

ww

.med126.com

Page 13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Fig.w

ww

.med126.com

Page 14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2. 2. 按分化成熟状态分类按分化成熟状态分类

非成熟非成熟DCDC 成熟成熟DCDC

FcR及甘露糖R

MHCMHC--IIII分子分子

共刺激分子共刺激分子

Ag摄取加工能力

AgAg提呈提呈能力能力

迁移倾向性

++++

主要功能主要功能

++

++++

++++

++++--/+/+

--/+/+

++++

--/+/+

--/+/+

炎症组织 外周淋巴组织

摄取摄取//加工加工//处理处理AgAg 提呈提呈AgAgw

ww

.med126.com

Page 15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3、 根据组织分布的分类

① 淋巴样组织中的DC

② 非淋巴样组织中的DC

③ 体液中的DC

并指状DC(IDC)

滤泡样DC(FDC)

间质性DC

朗格汉斯细胞(LC)

隐蔽细胞(veiled cell)

血液DC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16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(1) 并指状并指状DCDC(IDC)

成熟DC;

高高表达 MHC I/Ⅱ类分子→抗原提呈功能强强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17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(2) 滤泡样DC(FDC):特殊特殊DCDC

不表达不表达MHC-Ⅱ类分子

高表达FcR和C3bR

吸附IC,供B细胞识别。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18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① 提供双信号,活化T细胞:

DC

-Ag肽:MHC分子复合物 TCR-…

CD3

信号1

-协同刺激分子(CM) 信号2 CMR-

T

(B7-1,B7-2 …) (CD28 …)

(二)功能

1、抗原提呈与免疫激活作用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19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20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②分泌IL-12:

Th0 Th1 细胞免疫

③ 调节B细胞的增殖与分化:

诱导Ig类别的转换/释放某些可溶性因

子。

IL-12 IL-12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21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(二)功能

2、免疫调节作用

(1) 诱导中枢免疫耐受:胸腺DC

在胸腺,T细胞通过识别DC表面的自身

pMHC而发生凋亡 (阴性选择)。

(2) 诱导外周免疫耐受:非成熟DC

3、免疫耐受的调节与诱导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22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二、单核/巨噬细胞 (Mo/MΦ)

单核细胞(Mo) —外周血

MΦ —— 组织

(一) 组成及分布

muneweb.xxmc.edu.cn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23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* MΦ在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名称:

巨噬细胞(淋巴结/脾/肺泡/胸/腹腔)

库普弗细胞(肝)

小胶质细胞(神经组织)

破骨细胞(骨)

组织细胞(结缔组织)w

ww

.med126.com

Page 24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(二) MΦ的表面标志

2. 膜抗原:提呈Ag

MHCⅡ/Ⅰ类分子(静止时低水平)

1. 膜受体:识别AgFcγR/CR(C3bR/C4bR) / PRR / CKR

3. 协同刺激分子:第二信号

CD80(B7-1)、CD86(B7-2)、ICAM-1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25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(三) MΦ的Ag提呈作用特点

1. 摄取和加工力强强

2. 正常情况正常情况提呈力较弱(MHCI/III/II类分类分

子及共刺激分子较低子及共刺激分子较低),活化后明显增

强;

3. 仅激活已活化或记忆性T细胞。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26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三、B淋巴细胞

无吞噬功能,BCR特异性摄取Ag为主;

Ag浓度较低和再次应答时重要作用;

只提呈可溶性Ag;

活化和记忆性B细胞才能提呈Ag。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27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外源性抗原的摄取

mIg介导的

内吞

补体受体介导的内吞

Fc受体介导

的内吞

吞噬

吞饮

被动吸附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28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APC对外源性抗原的摄取

Mφ DC B cell

吞噬 ++ + --胞饮 + ++ +受体介导 ++ + + ++

(FcR/CR/MF-R) (BCR)

Summary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29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30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§2 抗原的处理和提呈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31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APC降解Ag、与MHC分子结合结合,形

成pMHC,表达于APC表面的过程。

APC与T细胞接触过程中,表达于细胞表面

的pMHC被T细胞识别,形成TCR-抗原肽-MHC三元体,从而活化活化T细胞的全过程。

AgAg加工加工//处理处理(antigen processing)(antigen processing)

AgAg提呈提呈(antigen presentation)(antigen presentation)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32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TCR的识别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33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1、内源性抗原(endogenous antigen)

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

2、外源性抗原(exogenous antigen)

并非由APC合成、来源于APC外的抗原。

在APC内新合成的抗原。

* * AgAg的种类的种类 Review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34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w

ww

.med126.com

Page 35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抗原的处理和提呈途径

MHCⅠ类分子途径

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

MHCⅡ类分子途径

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

Summary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36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(一)MHCⅠ类分子途径

内源性Ag主要通过MHCⅠ类分子

途径加工处理与提呈。

抗原的处理和提呈途径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37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1、内源性抗原的加工、处理与转运

蛋白酶体:普遍存在于各种生

物体胞内,主要负责将溶酶体外

的蛋白降解为多肽。

(一)MHCⅠ类分子途径

TAP: 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38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2、MHCⅠ类分子的生成与组装

α链、β2m合成部位:ER

伴侣分子:钙联素,等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39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3、抗原多肽- MHCⅠ类分子复合物的形成与多肽的提呈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40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内源性Ag 蛋白酶体降解

Ag肽 (8~12个aa)

TAP转运

内质网腔(Ⅰ类分子在此合成)

形成

Ag肽:MHCⅠ类分子复合物

Golgi 转运

靶细胞膜表面提呈

CD8+ T-TCR

Summary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41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(二)MHCⅡ类分子途径

外源性Ag主要通过MHCⅡ类分子途径

加工处理与提呈。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42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(二)MHCⅡ类分子途径

1、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

2、MHCⅡ类分子的合成与转运

3、 MHCⅡ类分子的组装和抗原多肽的提呈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43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Ag降解场所:内体/溶酶体

蛋白Ag APC摄入初步降解

多肽

溶酶体

Ag肽(10~30个aa)

转运至

酶降解

内体

1. 外源性蛋白抗原的加工处理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44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Ii的主要功能

· 促进MHCⅡ类分子α链与β链组装和折叠及

二聚体的形成;

· 促进MHCⅡ类分子通过Golgi从ER向内体的转运。

· 阻止MHCⅡ类分子与内源性多肽结合;

2. MHC Ⅱ类分子合成与转运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45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CLIP— MHCⅡ类分子相关的恒定链多肽

(class Ⅱ associated invariant chain peptide)

作用:封闭MHCⅡ类分子的抗原

肽结合槽。

MⅡC:MHC Ⅱ类分子腔室

2. MHC Ⅱ类分子合成与转运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46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3. MHCⅡ类分子的组装和抗原多肽的提呈

HLA-DM分子:使CLIP与抗原肽结合槽解离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47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w

ww

.med126.com

Page 48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MHCⅡ类分子

Ii(αβIi)3

Ii降解

( MⅡC ) CLIPHLA-DM

与Ag肽结合槽解离

MHCⅡ类分子

3. MHCⅡ类分子的组装和抗原多肽的提呈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49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外源性AgAPC摄入

蛋白酶降解 Ag 肽(13-18aa)

(αβIi)3

CLIP

酸性环境、蛋白酶降解Ii

HLA-DM降解CLIP

(MⅡC )

MHCⅡ类分子

结合

提呈

CD4+ T细胞

(内体、溶酶体)

Summary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50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MHCⅠ类分子途径 MHCⅡ类分子途径Ag来源 内源性Ag 外源性Ag

Ag降解的胞内位置 蛋白酶体 内体、溶酶体

处理和提呈Ag的细胞 所有有核细胞 专职性APC

Ag与MHC分子结合部位 内质网 溶酶体及内体中MⅡC

提呈抗原的MHC分子 MHCⅠ类分子 MHCⅡ类分子

识别和应答细胞 CD8+T(主要为Tc) CD4+T(主要为Th)

伴侣分子 TAP、钙联素 Ii链、钙联素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51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MHCⅠ类分子能提呈外源性Ag

(三)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

(MHC分子对抗原的交叉提呈)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52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w

ww

.med126.com

Page 53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MHCⅠ类分子 内源性抗原

MHCⅡ类分子 外源性抗原

MHCⅠ类分子能提呈外源性Ag

(三)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

(MHC分子对抗原的交叉提呈)

MHCⅡ类分子也能提呈内源性Ag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54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(四)脂类抗原的CD1分子途径

CD1与β2m组成MHCⅠ类样分子而提呈脂类脂类Ag;

CD1d对脂类脂类Ag加工、提呈,活化NKT细胞;

CD1a~c对脂类脂类Ag加工、提呈,活化特异性T细胞。

ww

w.m

ed126.com

Page 55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w

ww

.med126.com

Page 56: Univ.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).pdf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退出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。 *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。

上页 退出下页 返回 退出

思考题

1. APC的概念,专职性APC的种类和特点。

2. 抗原加工处理、抗原提呈的含义?

3. DC、Mφ及B细胞摄取抗原的方式有何

异同?

4. MHCⅠ类分子途径和MHCⅡ类分子途径

的比较。

ww

w.m

ed126.com